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食品行业 > 正文

链的重造:中国食品产业链安全风险追溯

2012/5/1 16:04

文 | 本刊记者 吴金勇孙欣

向上游,不是今天才出现在中国食品大公司里的做法。

抓住食品源头、从产业链做起的概念,在中国至少已有10余年历史。10年前,食品行业中的领先公司就率先在上游资源的争夺上进行过创新。如蒙牛,当时在奶源供应模式上开展了“公司+农户”、“公司+OEM供应商”等所谓新模式;肉类加工企业如双汇集团也早在2000年,就进入了养殖环节,当然,它更大部分的猪源,还是靠分散供应的方式。

但其时这些大公司这么做的出发点,是为了“扩张”,是为了保证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供应量充沛的粮源、奶源、猪源、水源。

这两年食品安全事件频繁爆发,迫使大公司乃至消费者再次将目光聚焦与投注在食物产品链的源头。

从田间到餐桌,是一条漫长的旅程。大致可分为:种养、初级加工、生产制造、仓储运输、分销零售等五个环节。过去30年,在这个链条上成长最快、实力最强、管理水平最高的环节是加工制造,在其它环节,集中度与可控性相对低,由此堆积了大量食品安全风险。

政出多门的监管体系当然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个痼疾,但商业力量绝不是像某些食品企业老总那样在事故发生后大呼“无辜”。化解食品安全风险的不二之道,是对食品产业链上各环节的资源投入、利益风险进行新一轮调整,也即“链”的重造。

在此重造背景下,大公司不但被逼迫投身新实践,一些新兴模式也将呼之欲出。甚至像丁磊这样的IT人士,都看不下去了,跃跃欲试,想给这个积弊经年的产业带来一些新玩法。这些新模式、新玩法,最终昭示的社会效应(比如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和重建)与商业效应,哪个更加显著,尚未可知。

大公司:“长链”的控制

国内农业、食品领域的全产业链(即本文中所指的“长链”)管控模式主要兴起于2008年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恰好在当年,中粮集团借鉴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国际四大粮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管理,启动了全产业链战略。该战略确立后,中粮集团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贸易和加工,向上游的种植、养殖和下游的市场终端进军。

全产业链加上产业领域庞杂,这两者的结合极大地增加了中粮产品质控体系的难度。

“必须对全链条进行质量安全绩效考核管理,才能为食品安全控制找到支点。”中粮集团副总裁迟京涛对《中国企业家》说。据他介绍,2008年后,中粮集团已改造了它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了集团、经营中心/业务单元、基层企业构成的三级监督与检验机制。眼下,中粮又进一步做出重要调整,将原本隶属办公厅之下的“质量与安全管理部”独立出来,成为中粮集团第九大职能部门,与战略、办公厅、财务、人事、审计等部门并驾齐驱。现在在中粮,一些业务单元的质量管理人员的配置指标增加到了千分之五到千分之八,最多的能达到千分之十二。

尽管如此,最基层的管控问题依然是一个艰巨挑战。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