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消费者视野 > 正文

一公斤苦瓜“身价之旅”:从2.2元到10.5元

2012/5/1 16:41

田间生产

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了

大家经常抱怨菜贵,但是农民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呢?

“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了。”周赐楠说,村里许多农民宁愿去城里做散工也不愿从事农业生产。记者在空旷的田头随机采访了十几位农民,发现年纪最小的是刚过40的周仲良,其他大多都超过了50岁了。不过村民告诉我们,与相对分散的个体种植户相比,富民合作社的农民日子还算过得不错的。

按照传统的流通模式,合作社生产的瓜果蔬菜都由小菜贩来田间收货,价格随行就市。遇上产量太低或者销售淡季,就只能烂在地里,否则个体农民自己拉一点出去卖,运输成本都不一定赚得回来。2008年10月,南岗村291户村民组成了合作社,提高了自身的议价能力。据周赐楠介绍,合作社种植的农产品以日常食用的瓜果、蔬菜为主,年产量超过7000吨,产品主要销往珠江三角洲地区。

村民现在感受比较深的难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田地不够耕。”村民周绍泰说,村里的人均耕地只有四分田,所以现在村里种地的农户就会一年给亲戚或邻居800元“茶水费”,然后把他们的地拿来代耕,“否则大家都吃不饱”。周绍泰告诉记者,他现在就种着五亩地。一亩地一年大概有七八千块钱的收入,平均下来一年有四万块左右的收成。“但是要扣掉种苗、化肥的钱,还有给亲戚邻居的费用,能收个两万多就不错了。如果一年里碰到洪涝灾害,那收成就难说了。”

“这一两年,生产资料也涨了不少。”周赐楠指着田头的那堆肥料说,2008年的时候有机肥只要六十元一车,但今年要200多元才能买到。

更重要的是农业总是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尴尬局面,在采访中,多数受访农民都提出希望小水利设施得到政府资助。“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修小水利。”一受访村民说,“由于排水设施不好,一年下来这里每年都要淹几次。像去年5月7日的暴雨,我们的菜田全浸了水,整个合作社一个月都没产出。”

“再就是希望多点人来收菜。”2009年开始,富民瓜果合作社在供销社指引下开始尝试“农超对接”和“农机(团)对接”,分别与供销社,以及一些大型商超开展销售合作。但全社种植的生鲜果蔬产量一天就有4万公斤,而供销社目前每天只能消化1-1.5万公斤。

流通环节

规模化专营是破解之道

“其实市民觉得菜贵,主要还是贵在流通环节太多。”白云区供销总公司社会事务部经理沈国英告诉记者。

沈国英介绍,蔬菜从田头到餐桌,传统模式至少要经过5个环节:菜农→小菜贩→大菜贩(批发市场)→分销商(二级批发市场)→终端市场(肉菜市场、超市等)。其中每个流通环节都要收取两三成的加价,如果是进超市,还要更贵。

与此同时,还要加上农副产品的损耗。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只有1%-2%的损耗率,我国的果蔬在采摘、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高达25%-30%左右的损失率。经过这些环节后,零售终端的菜价相比田头收购价翻上两三倍很正常。

从2008年开始,南岗村成立合作社后,开始直接给供销社供货。陈耀结说,供销社报价一般都比小菜贩要高上10%-20%。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当天他摘下的300斤苦瓜计算,供销社的收购价是1.2元/市斤,小菜贩只能出到1元/市斤,足足可以多挣60元。

那么供销社的利润在哪里呢?广东新供销丰业公司是广州平价商店新供销超市的供应配送商,在丰业公司位于江高镇的配送中心,记者看到上百平方米的仓库、冷库、清洗台、冷链配送车一应俱全。

“我们直接从合作社手里采购蔬菜,然后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和清洗、分拣、包装等工序,再直接送往门店,差不多把过去中间几个环节菜贩的工作都做了。”公司总经理甘法文介绍说,公司的配送价格是在田头收购价的基础上加10%—15%,这种“农超对接”、“产销对接”的模式,对降低终端菜价作用非常明显。而压缩流通环节和上马冷库、冷链车等设备,也大大减少了果蔬的损耗。当天,同样以苦瓜为例,记者看到,由丰业公司提供配送的新供销购物广场(黄边店)的报价是6.76元/公斤。

但甘法文也承认,按照现在的收购和出货量,扣去人工、租金、水电等日常运营成本,企业基本无利可图。再加上很多农户不能提供发票,收购果蔬之后,13%的增值税只能流通企业来承担,客观上也增加了流通环节的成本。

“从长远来说,农产品的服务领域还是大有可为的,我们也看中这块市场,但只有规模上去了,企业才有可能做大。现在很多大商场有很多进场费和‘潜规则’,我们进不去。”甘法文感叹。

●南方日报记者 郭亦乐 牛思远

实习生 杨名(南方日报)

原文地址:http://finance.qq.com/a/20111213/001661.htm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