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消费者视野 > 正文

首个雨花茶炒茶人讲述内幕

2012/5/1 16:30

花茶,龙井。南京雨花台,杭州西湖。这两种名茶会有联系?从没有人想过但却是事实。披露这一内幕的是首个至今健在的雨花茶炒茶人严强富。昨天,他接受《金陵晚报》邀请,出山讲述了这一内幕。

雨花茶选种“龙井43”

1937年出生的严强富至今精神矍铄,骑着一辆28寸黑色自行车和记者碰头后,我们一起来到雨花台风景区茶厂西南处的茶田。阳光照射下的茶田绿油油的。

“茶田一共分9个区,3区的茶叶是极品”,指着那块茶田,严强富告诉记者,多年来,头锅雨花茶是从3区采摘而后炒制的,3区的茶苗选用的是来自浙江梅花坞茶叶研究所的品种,代号“龙井43”。

即便是在眼下的杭州,“龙井43”也是龙井茶的上品。经过雨花茶特殊的工艺炒制,采摘上来的芽苗被炒成形如松针的雨花茶。之所以成为头锅雨花茶的首选,严强富说只有两个原因——产量高发芽早(比一般春茶提前10天左右)。因为秉承龙井茶优良品质,头锅雨花茶至今很受追捧。

首批茶苗来自大别山

“龙井43”还不是最早的雨花茶茶苗。当年的一幕幕至今浮现在老人的记忆中——

1958年,政府部门决定培育地产茶叶品种。寓革命烈士刚直不屈之意,省市农林部门最终将地产茶取名“雨花茶”。茶叶形状是像镰刀还是斧头?最终,农林部门决定雨花茶形状应如松针。那年,21岁的严强富参加了雨花茶的定型会。

作为雨花台风景区,怎能没有雨花茶?但实际情况是,其时雨花台只有13余亩的茶田,引进茶苗成了当务之急。“龙井43”是后来引进的成熟品种,而最早的茶苗来自大别山。郁郁葱葱的茶田里,严老带着记者来到这批茶苗前,它们至今健在。

没有人知道首批茶苗的来之不易。南京-合肥-六安-金寨,最终到达安徽大别山。经过打浆等程序后,一车一车的茶苗被运往雨花台。

茶苗落地的工作是辛苦的。三天三夜起早摸黑地劳作,一旁的饼干都没空吃,晚上就睡在茶田。1区至9区的茶田就这么开辟起来。首批来自大别山的茶苗“落户”五区。

论担卖才上市已奢侈

1960年开始的时候,移植的茶苗生长出的茶芽被炒成雨花茶上市,上市时论担卖。一担约合现在的100斤。那时一年的产量只有3担。

这正是其价值所在。4斤(芽)炒一斤,如此浓缩的比例导致地产雨花茶一上市就“洛阳纸贵”。记者采访获悉,1960年时雨花茶最便宜也要16元一斤,最高卖到30元每斤,多被用作礼品。到了2007年,正版手工炒制的雨花茶身价也在千元每斤以上。这只能让那些冒名雨花茶的“李鬼”们自惭形秽。

新闻素描:一个炒茶高手的寂寞

都说炒茶师辛苦,究竟怎么辛苦?严强富可以讲得很清楚。现在的腰疼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炒茶时需要腰弯在那里,一天上来200斤得忙到第二天(否则就会发酵成了红茶)。时间一长腰疼就成了职业病。

炒茶时有杀青等程序,锅温度都在160℃左右,流汗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却不能使用电风扇、吊扇(不然就会吹到茶叶,影响出锅温度),只能用摇头扇对着脚根吹。

吃得苦中苦,方有春茶香。严强富引以自豪的是,因为品质高,雨花茶当时出口多个国家。1960年左右上海外贸部门从国外以交换方式引进了一台整形机。由那开始,雨花茶才开始有机炒一说。

很多手艺是不可言传的。一旦茶芽上来的多,手工炒制跟不上,机炒茶就多了。最终,人工炒茶都快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品经济盛行的今天,机制茶更是大行其道。老师傅反而被遗忘了。

退休后的严强富很少抛头露面。但是昨天现场讲起这些内幕新闻,显得非常兴奋,仿佛又回到那个手掌翻飞炒雨花茶的时代。

那年,他是20出头的小伙子。如今,已是满头白发。2008年,雨花茶50岁,他会看见当年在中山陵炒茶的兄弟姐妹吗?严强富说,他不知道。他曾经去过中山陵茶厂,当年一草一木还在,旧人却难觅。言语中,老人透露出一丝寂寞。

逛了一圈茶田,掐下一把茶苗,严强富有点着急地说,“这都是第二茬了,怎么还不采?再不采炒出来的就不是好茶了”。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