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食品行业 > 正文

康师傅统一方便面情仇对中国食品行业意味什么

2013/8/6 10:16

导语:2012年9月,“抵制康师傅”的动议被网友们一传十十传百,悄无声息地演化为一场风波。在中国民众抗议日本政府“购岛”风波的风潮中,康师傅不仅被扣上了“日系血统”的帽子,而且股价重挫,产品销量锐减。

不久,“统一是日企,大发国难财,大家一定要抵制”的“爱国传单”,在长沙等城市的街头出现。康师傅方面也向新闻媒体爆料称,“抵制康师傅风波”的幕后主使,就是统一。联系到几个月前爆料的康师傅内部“排统计划”,统一方面认定,就是康师傅在撒传单。

作为两家著名的台资食品企业,从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那一刻起,康师傅和统一的竞争在所难免,即便狭路相逢也很正常。可这一次,为什么双方的“掐架”表现得那么“你死我活”?双方的相互指责是真是假?它们之间长期以来的恩怨情仇,对中国食品行业和中国经济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产品之争

康师傅的东家顶新集团,前身只是一家于1958年在台湾彰化的小型制油厂,主营工业蓖麻油。1988年,海峡两岸结束隔绝,恢复人员往来。顶新的掌门人魏氏四兄弟看到大陆改革开放后的广阔市场前景,决定,到大陆闯一闯。然而,他们最初尝试的香油、蛋酥卷,在大陆市场都是“叫好不叫座”,经营业绩一塌糊涂。

据说,四兄弟的老大魏应州在一次旅行中,无意中发现火车上没有碗装方便面,让那些出远门不带餐具的旅客深感不便。他自带的两箱台湾产方便面,却深受同车旅客的欢迎。魏应州正是看到这样的商机,决心公司转产,在天津投资设厂,制作品质精良、汤料香浓的碗装和袋装方便面。

1992年8月21日,第一包康师傅方便面上市,市场表现大好。上市第一天,一条生产线上三个月的订单全部签完。虽然没有方便面的生产基础,但康师傅多方调查,摸清大陆人最喜欢的面条口味依次是牛肉味、排骨味、鸡肉味和海鲜味,并将生产重点转向牛肉面。同时,康师傅的广告在各种媒体上狂轰滥炸,追求上镜率;康师傅的产业链快速扩张,渐次完善。几年下来,顶新从默默无闻逐步走向了行业霸主。

康师傅开始做方便面的时候,成立于1967年的统一企业,早已是在台湾家喻户晓的大型食品公司。在台湾,谁都知道做方便面统一是老大,康师傅只是小字辈。但在大陆,康师傅方便面占据着半壁江山,而统一企业的份额不足10%。经典的红烧牛肉面,在康师傅的操刀下,口味推陈出新,地位日益巩固。而作为统一的系列子品牌,“来一桶”、“巧面馆”、“小浣熊”等,固守台湾人爱吃的鲜虾口味,市场反应冷淡,不仅影响力逐渐弱化,甚至从超市货架上消失。

当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卖到一年70亿元时,统一同样的单品只卖到1.2亿元。就在进退维谷的窘境里,统一悄无声息地开始了逆袭。

2003年,作为统一“巧面馆”系列的子品牌之一,“老坛酸菜牛肉面”开始在四川市场销售,其后又被引进到湖北市场,都是销量大好。在其他子品牌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统一企业决定调整战略,剑走偏锋,于2008年将“老坛酸菜”作为主打品牌,隆重推出。

为了让老坛酸菜牛肉面生存下去,成为拳头产品,统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战略调整。一次性砍掉了八成低价单品,只保留10种单品。然而,这种壮士断腕的做法,使原有的销售渠道发生剧烈动荡。统一在云南的所有县级经销商几乎全军覆没,河南市场的二级经销商也损失殆尽。部分销售渠道的牺牲,换来的是一款新产品的涅槃。区区五年光景,至2012年,这个原本年销1.5亿元的酸菜面单品,变成了年销40亿的新经典,占统一方便面总销售额的55%。

目睹此情此景,康师傅一定顿足捶胸。这老坛酸菜的口味,原本是一家泡菜公司送上门试卖的。康师傅嫌研发太慢,没有重视;而统一多方调研,认为酸菜在西南地区可能更受欢迎。于是,老坛酸菜牛肉面率先在四川上市,一炮走红,直至推向全国。

老坛酸菜牛肉面改变了传统方便面市场格局。2012年,酸菜面的市场份额由10.4%上升到14.7%,其中统一老坛占据了8.8%,保持行业领先。而此前一年红烧牛肉面的市场份额下降了3.6%。老坛酸菜,既帮助统一抢回了大陆方便面市场老二的交椅,又让康师傅感受到了阵阵寒意。为了改变窘境,康师傅不得不跟进推出了陈坛酸菜牛肉面,抢夺酸菜面市场。而统一则推出卤香系列牛肉面,冲击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一哥地位。

渠道之争

2012年元旦以后,沈阳三分之一左右的私人超市里,统一方便面集体消失。不久,多数大型超市卖场和私人零售店,方便面专柜上八成都是康师傅品牌。

统一公司宣称,康师傅正在大幅抬高其在这些超市卖场使用货架的费用,并给予适当返点。其中,对于方便面月销5000元的私人超市,康师傅每月向店方支付2500元货架使用费,但条件是货架上只能铺放康师傅的产品,以及少量其他品牌的产品,尤其不准再卖统一的产品。这种不计成本的买断经营,使统一在全国范围损失约4万个销售点。

对于“违背市场竞争法则”的指责,康师傅并不认可,而是将双方销售渠道的变化,归结为渠道经营者从自身商品流转、资金调度等方面考虑,“自然选择”的结果。近年来方便面成本高企,谁也不会“赔本赚吆喝”。

虽然各说各话,但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渠道运作,实现终端拦截或终端致胜,就是快速消费品行业里通行的潜规则。统一也在做,只是康师傅的投入更多,给统一带来的压力很大。的确,如果按每个销售点每月5000元的销售额计算,统一被“撬走”4万个销售点,就意味着每个月至少损失了2亿元。

事实上,康师傅手握方便面行业近六成的市场份额,继续扩张渠道似无必要。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应对来势汹汹的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针对东北人爱吃酸菜的特点,在推出足以抗衡的拳头产品之前,康师傅的策略就是利用自身雄厚实力,继续抢占市场份额,控制销售渠道,争取半年左右时间,将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挤出东北市场。

1996年,统一推出了新品“统一100”,以“统一100,满意100”的广告语,自诩无懈可击。不料康师傅愣是推出了“面霸120”,在100之外再加20。其中的弦外之音不言而喻。

如今,多次吃亏的统一并未正面回击康师傅买断渠道的做法,而是用产品之争来旁敲侧击。

“有人模仿我的脸,还有人模仿我的面,再像也不是老坛酸菜。”2012年5月的一则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广告,让人听出了挑衅的味道。这样做,就是为了吸引公众眼球,树立统一老坛的正宗形象;借助“拒绝山寨”的口号,让消费者都认为统一的老坛酸菜最正宗,其他的都是山寨。

事实上,由于背景不同,康师傅和统一对销售渠道的培育思路各有千秋。进军大陆市场之前,统一在台湾已有雄厚实力,特别在统一集团旗下的“统一超商”拥有最庞大的超市、便利店网络,使其产品在台湾市场几乎所向披靡。投资大陆以后,统一选择照搬在台湾的成功模式——首选现代销售渠道,即大型超市卖场和便利店。

然而,大陆方便面市场的实际情况是,批发、私人超市和街边零售店,作为传统销售渠道,占整体销售额的六成以上。

反观康师傅,由于在台湾规模小,来大陆后直接选择渠道“下沉”。只要有新品上市,必须在短时间内将其推广到最偏远的终端。为做到这一点,康师傅甚至要求直径500公里内要有一个方便面生产基地,以将运费控制在销售价格的5%以内,实现产品新鲜度、售价和成本的最优兼顾。

双方在渠道经营策略上的差异,带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经过几次跟随市场变动的调整之后,康师傅的销售渠道已从个体经销商为主,发展到以大型超市卖场为主的阶段。目前,康师傅在中国大陆有300多个营业点,5000多个经销商,55万个销售点,像是军容齐整的正规军。

醒悟较晚的统一,只是在南方完成了一级城市到地级市的分销网络,县乡镇均有经销商或分销商;而北方只实现了一级城市到地级市的分销布建,县乡镇的销售网络仍未搭建完成。销售渠道良莠不齐,好似混编的多国部队。

更大的差异还在用人观念上。作为台湾方便面行业的龙头老大,统一在台湾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其在大陆市场的经理人,基本都是从台湾抽调。实际上是将台湾的经验移植到大陆来。这些高管们要海峡两岸两头跑,不仅分身乏术,而且牵扯精力。因此,2008年以前,虽然换了几茬经理人,销售局面仍然打不开。直到2011年,“任人唯台”的格局才被打破,大陆营销团队开始走上前台。

康师傅就不一样。在大陆成长壮大的它,可以把所有高管的精力都投入大陆市场精耕细作。

资本之争

康师傅和统一到底有没有日资因素?作为国际性大公司,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合资参股,增加资金来源,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企业成长善莫大焉。即便是日资参股,也当冷静看待、客观分析。事实上,出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盘活存量资金的考虑,1999年7月,顶新集团确实向日本三洋出售了13.84亿股顶益(即后来的“康师傅控股”)股票,即33.18%的股权,交易总额达11.07亿港元。三洋也确实介入了康师傅控股的管理,一方面派出多名董事,另一方面与康师傅旗下的子公司参股合资。统一其实也有日资股份,其排名前10的股东里,就有日本三和和三菱两家。

康师傅和统一在资本构成上的问题,不是日资占比多少,而是自身扩张过速导致的失衡。2008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增长减速,加上食品安全风波接连发生,使大陆方便面行业面临着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局面。有效应对的最佳方案,就是减少扩张,收缩战线,追求“现金为王”。

这一次,统一果断出手。2012年12月11日,统一企业中国董事会宣布,拟出售旗下公司持有的今麦郎饮品股份有限公司47.83%的股权。

不过,据2012年2月统一企业总经理罗智先的表态,统一不打算出售其在中国大陆的饮料、食品生产线,这也说明统一的“放弃”,其实是一种战略转型。

无独有偶,康师傅也在酝酿着一场“分家”。2012年9月3日,康师傅控股发布公告,向母公司顶新集团出售所持有的11.61%的味全股份,出售价格为6225.5万美元。

味全是冷冻食品生产企业。当初康师傅和顶新买下味全23.02%的股权,就是为了通过味全的品牌运作能力和自有营销渠道,做大做强冷藏业务,丰富康师傅的乳品生产线。但事实证明,这一设想未能成功。

康师傅主营常温保存食品,味全则专注冷藏食品,双方业务差别较大。剥离味全,有利于康师傅增加现金流,一方面集中精力于方便面、饮料等核心主业,另一方面为应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环境留力。

2007年,味全亏损881万元,成了不折不扣的“不良资产”。从那时起,康师傅就打算剥离它。2008年,康师傅就启动了第一次剥离,以7396万元的价格将杭州味全还给味全集团。这回是第二次剥离。

如今,康师傅仍是中国大陆方便面行业的龙头老大,其渠道网络强硬、运营系统巩固。然而,近几年康师傅的方便面产品乏善可陈,除了经典的红烧牛肉面,再也拿不出更叫得响的产品。而它的最大对手统一,不仅老坛酸菜面拔得头筹,其卤肉面也独具特色。为了在经济增长下行、原料价格上涨的环境里生存下去,康师傅和统一都必须优化资本结构,有所舍弃,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品创新和渠道转型。  (文/ 唐博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

原文地址:http://money.163.com/13/0806/04/95IO0LNR00253B0H.html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