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食品行业 > 正文

中国饮用水新国标或是"不可能的任务"

2012/5/1 16:02

“不可能的任务”

面临原水水质变差,检测和工艺要求提高,成本上升,同时又要担负公用事业职能,但不能自主定价,财政投入不足的困境,实力强的大型自来水公司也感困难,对于县级水厂等小型供水机构和欠发达地区的供水机构而言,在明年7月1日之前具备满足新国标难度显而易见。

刘文君坦言,在全国范围内,如期达标,实为“不可能的任务”。

而参与新国标起草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质安全方面的权威人士则表示,各个地方实际要求达到的检测和处理标准可能会少于全部要求106 项,因为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你不用氯胺消毒,就不用检测氯胺的消毒副产物;当地不种棉花就不用检测棉花用的农药。”所以,各地实际要求的指标“只会(比106项)少,不会多。检测能力省级单位具有就够了,现在交通好了,用不着每个基层单位都具有全部检测能力”。

该人士还透露,已经进行了摸底,但各省的指标还没报上来,“估计到明年会动起来,涉及到根本利益——钱嘛。给你机会你还不去弄?至于能不能实现,看国家要求的力度了。”

实际上,新国标的9.1.1条为县级地方供水机构的检测留下了松动的余地:“供水单位的水质非常规指标选择由当地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协商确定。”

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水质安全监测室研究员、副主任张岚则表示,“无论难还是不难都应该达到,这是个原则。”其实,“2007年 7月1日实施时就要达到新国标中的42项常规指标的要求。到2012年7月1日要全部实施。这五年是个过渡期。要考虑技术改进和设备更新等的过程。”

在定量指标之外,检测频次同样也是重要因素。王启山就认为,为保水质还应该提高检测的频次,“不同批次的水是不同的,一次检测合格就能说明都合格吗?”

按理,因为水质的形势一直在变化,国标应该五年修改一次,但2006版国标的过渡期就有5年,至今还没有完全实行,下一版国标的修订工作“还没开始”,上述权威人士透露。

在原水劣化,要求提高之外,各地的供水机构还受困于投入不足和定位不明确。

在新国标公布后,相关方面提出为了应对新挑战,应该加大投入,曾经制定了 《2009-2012年城市供水水质保障和设施改造规划》,估算的投资规模有1500亿左右,并且下发征求意见,但至今没有落定,“发改委正在沟通”,一位不便具名的人士透露。

投入不足已经影响到了饮用水的安全性。王启山就表示,“水专项”的经费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上,“分给供水的很少”。他举例说,用氯消毒,是因为“有效,便宜”,但氯是强氧化剂,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生成产物中还有“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但是“没钱改”。

张旭东介绍的情况与刘文君一致,水源方面无法控制,在缺水的天津甚至存在拿钱买不到水的情况,很难再对供水方提出水质上的要求。对于其中的污染物,很多时候 “不知道怎么来的”。一旦某一批次水质不好,就要采用活性炭吸附等手段,“按照每天30万吨的产量,光是投活性炭的原料成本就要几万块钱,那就是扔钱啊,疼!”张旭东说。

中国水价的结构成本并不公开透明,也不由生产方自来水公司做主,而是受到物价部门的管制。在2007年底,世界银行的报告 《中国的水价改革:经济效率、环境成本和社会承受力》就指出,中国当前的供排水价格过低,水价应该反映供水和污水处理中渐增的长期边际成本,尤其要反映生产和消费所造成的环境损害成本以及资源耗竭的机会成本。

另外,中国各水务公司“成分复杂”,例如天津的水务公司就有国企、合资、民企等各种类型。这就造成了自来水企业定位的不明确,既有“自收自支”经营压力,又要担负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还得不到财政支持,压力可想而知。同时,“成分复杂”也是政府在财政投入上犹豫不决的原因之一。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