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食品行业 > 正文

“高盛养猪”的故事解读

2012/5/1 15:42

不适合急功近利者

有专家估计,目前中国生猪市场缺口约为4亿头。在农产品价格上扬,特别是猪肉紧俏,养猪业经济效益走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欲染指养殖业也就不令人奇怪了。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西方一些国家的养猪业处于抑制状态,许多发达国家已将养猪列为淘汰性项目,再加上当地劳动力成本高,许多国外资本开始转向发展中国家来发展养殖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分析国际资本开始青睐中国养猪业的原因时说,“一是国内市场庞大,还可以供给国际市场,销售不成问题;二是中国拥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猪肉的生产成本容易控制;三是价格上涨空间大,便于包装上市,获取投资题材。”

高盛养猪,让我们对养殖业的价值有了重新认识。虽然上海因土地资源、地租级差和环保要求,没有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地域空间,但是如果把视野放宽,到异地农村发展养殖业,将上海作为头脑和市场基地,那么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投资者可以把握这样的机会。

不过对于想介入这一行当的新兵,专家提醒:工厂化养殖业前期投入会很大。养猪所产生的猪粪臭气大,而且如果饲料中重金属高,猪粪对土壤、空气、水质都会造成严重污染。为此,我国已提高了养猪厂的环保要求。为做到污染零排放,养猪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甚至会比建养猪场本身都大,再加上工厂化生产,所以成本不小。如果是急功近利型的投资者,并不适合干此行当。

防范外资操控

高盛养猪,在引来惊讶的同时也引来了惊呼。有人指出,高盛此举是国际资本图谋中国基础行业的体现。一旦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国际资本,我国农业的发展就将受制于人,呼吁政府保持高度警惕。

有人拿其他行业来鉴证这种威胁———现在,我国60%的大型大豆加工业已经被外资控制,奶牛及奶制品的加工技术也都严重依赖国外。有人抛出“阴谋论”,说高盛养猪是别有用心。有人联想到“生猪期货”可能在中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上推出,把“高盛养猪”的行动上升到“生猪期货”的理论高度上。还有人推断,“庞大的资金所有者正在预期,未来的猪肉价格可能面临一个长期持续上涨的态势,国际资本在推动这一进程再次‘发飙’”,意思是说国际资本渗透进中国养殖业后,可能会引领国内猪肉价格上涨,让肉价“飞上天”。

其实,从目前的情况看,国际资本控制力还很有限,他们是否有更大的企图还很难下结论。就拿高盛来说,其实并未直接经营养猪场,而是一种股权投资,由他人承包经营。福州市养猪协会负责人称,按高盛投资的每家企业年出栏量1万头计,也不过为5万~6万头,而单单福州市2007年的生猪出栏量便达到280万头。因此,影响着实不大。

国际大资金的投入倒有助于促进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规模化和效率的提高,应该说是好事。当然,从战略角度看,对于“阴谋论”,我们也确实不能等闲视之。温家宝总理说过“猪粮安天下”,某种程度某个阶段,生猪供应的安全性甚至比粮食更重要。所以,对国际资本介入中国养殖业,确实要加以关注,保持警觉,同时要加快制定农业产业安全的防范政策,谨防国际资本对农业基础产业链及其价格的操控。

防范外资操控的另一方面是快速发展壮大本土养猪企业。据统计,2007年中国规模化养殖生猪的比例是20%,大多数养殖企业规模小,出栏上万头的可谓凤毛麟角,几千头的也为数不多。中国养猪业急需加强整合,通过兼并重组做大一批养殖企业。

应该说,中国本土养猪企业其实还有不少优势,如果利用得好,就容易处于竞争上风。汤卫平就透露,中国本土猪种口感好,他们大龙公司的“香味猪”是“一家烧肉几家香”,而许多洋种猪口感差,不如本土猪。 “我们现在缺的不是猪,而是缺健康养殖的食品,如果我们的企业发展绿色生态养殖,那么前景会非常光明。”汤卫平说。

“全球最牛的市场是农产品市场,中国的农产品板块是最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这是国际著名投资大师罗杰斯的论断。眼下,一些国际资本正在践行这一理论,中国本土企业也不该坐视不动了。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