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9 09:08
/监管篇/
监管存真空 奶酒产业需有效引导
正是勾兑奶酒这种“当地生产、主销外地”的模式,让其赖以存在的利益链条处于监管空白中。
源头难控折射监管尴尬
有报道显示,某品牌奶酒通过网上直销进入山东省一家代理店,不久即遭大量退货,因当地经销商委托质检部门对一个批次的奶酒进行检验,发现全为勾兑奶酒。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经销商直接通过网络给外地饭店批量供货,很难被监管。而且,如果区域代理商认同勾兑奶酒的获利空间,不主动提请质检部门检测,将很难影响到销售。
对于源头赤峰市的清查主要职责在两大部门:市工商局负责流通领域的监管,质监局负责企业资质的审核及生产环节的监管。据记者了解,两部门的监管均有不完善之处,给了企业“发挥”的空间。
王建华表示,近些年来,正是由于工商局加大监管力度才使奶酒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然而,工商局在具体执法中“非常难”,只能在发现问题后,“被动地去清查”。
数据显示,从2010年3月开始,赤峰市工商部门一共抽检奶酒16个批次,其中检出不合格奶酒6个批次。
何谓“不合格”?即不符合规定的“三无”产品,特别是没有奶酒生产许可证的产品,产品标签上标注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多为白酒许可证编号。而对于那些有资质企业生产的产品,王建华表示,主要是检查标志、标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特别是根据国标,标注发酵型或蒸馏型奶酒的酒精度分别不能高于18度、42度。
对于不合格产品,赤峰市工商局会委托一些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对奶酒进行抽检。但王建华坦承,奶酒抽一次样的费用最低600元,工商局一年相关经费仅50万元,而涉及食品领域的抽检种类繁多,预算不足,奶酒的委托抽检难有效率。记者还了解到,委托抽检主要是检测酒精度是否符合规定,难以起到实质作用。
勾兑奶酒大行其道时,负责奶酒生产环节监管的赤峰市质监局的监管作用也被外界质疑。
该局声称,自身充分履行职责。该局食品科相关负责人4月28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来,该局除了加大了对奶酒生产企业资质审核的力度,对产品质量的检查也加大了力度。
记者从某赤峰酒业人士处了解到,在赤峰市奶酒制造企业中,通常的做法是,某批次的奶酒勾兑出来后,将质监局要检查的酒瓶灌装真正的奶酒,按规定贴上企业名称、批次等标签,以应付检查。上述质监局食品科负责人对此提出质疑,她表示该局有专门的小组负责直接进入生产车间进行检查,而非企业送检。
此外,酒厂在相关质检报告上作假也并非个案。公开报道显示,内蒙古通辽市在去年8月份的检查中,发现赤峰市豪博尔酒业有限公司提交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存在重码现象,经赤峰市产品质量计量检测所鉴定,赤峰市豪博尔酒业有限公司出示的11份质检报告均为伪造。
特色产业盼良性引导
正是由于上述产销模式的存在,且无法得到有效监管,内蒙古地区奶酒行业的无序竞争得以长期存在。
据记者了解,几年前,赤峰市质监部门审核奶酒生产许可证申请的权力曾被收归自治区相关部门,当前的审核进一步严格且时间拉长。据刘明亮介绍,现在一个酒厂如果要申请奶酒资质,包括发酵设备、厂房等投入约花费50万元,且资质获批至少需要半年。
业内人士担忧,审批严格增加了企业成本,在当前勾兑奶酒盛行的情况下,一旦资质通过,有可能使企业变本加厉进入勾兑大军,导致市场状况进一步恶化,不仅制约品牌奶酒发展,也影响行业健康。据悉,包括河套酒业、包头龙驹等在内的奶酒龙头企业在推动起草了 《奶酒国家标准GB/T23546》后,其相关负责人近两年来一直为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价值而奔走呼号。
“这是内蒙古一大特色产业,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更积极有效的引导。”一不愿具名的赤峰酒业资深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每日经济新闻 吴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