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6:03
检测技术和标准滞后
“我国监管技术、方法和相关标准体系有待加强!”广东仲恺农学院食品科学系主任白卫东认为,当前不少检测技术、食品添加剂研发都跟不上市场、社会发展。
据介绍,在监管部门的抽查、检测中,对某种食品是否合格,检测项目主要是国家相关标准中允许添加的成分,而对于很多不允许添加的物质,监管部门的检测不包含在内,“国家规定不能添加的,就不检测,因为不在监测范围内。”而这样做,一旦食品中含有标准里不允许添加的其它物质,抽检时就往往检测不到。
检测方法缺失、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也制约了监管。记者从此次卫生部公布的151种食品和饲料中非法添加名单中发现,共有37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或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暂缺。其中,47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中,有25种物质在检测方法一栏空白或者填“无”。22种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中,也有12种在检测方法一栏空白或者填“无”。
卫生部也坦承,针对部分物质需要研制测定方法。比如针对焙烤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馅料原料漂白剂,需要研制馅料原料中三氧化硫脲的测定方法。
不过,省质监部门日前回应记者称,他们将通过现场巡查发现问题。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曾庆孝也认为,可以在现场审查中把关,比如看有没有使用记录等等,而且还可以寻找其他方法替代“国家也会再制定、再出台(检测方法)”。
中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虽然也表示检测方法会进一步完善,但他就强调,这不是根本要义,“食品安全不是靠监管、检测出来的,而是要靠过程管理”。他举乳制品为例,指出乳制品涉及的可能违法添加物或者易滥用食品添加剂有相当数量,如果都要进行检测,就要花更多的成本和时间,并不现实。
小作坊监管法律缺失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对食品安全高发群体 小作坊小摊贩的监管,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据陈永泉介绍,国家出现食品添加剂滥用的问题,主要是我国的小作坊比较多。据统计材料显示,我国10人以下的小作坊占到我国食品企业的80%—90%,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市场。质监部门有关人士也指出,由于国情所致,包括流通、餐饮、生产加工等各环节都存在大量的小作坊,其中广东省内生产加工环节的小作坊就有6000家。
据质监部门介绍,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具体管理办法由地方依法制定,然而到目前为止,监管链条的各个环节对小作坊的管理均没有出台相应的法规。
中国人民大学刘俊海教授称食品安全中的安全隐患有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显现出来,制定食品安全标准要基于动态的食品安全监测和评估结果。(南方日报记者 欧志葵 实习生 熊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