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5:52
国家统计局网站上一则关于今年全国夏粮产量数据的公告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和热议。根据对夏粮主产区抽样调查和非主产区统计,2010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2310万吨(2462亿斤),比上年减少39万吨(8亿斤),减少0.3%。
夏粮在丰收的同时增收态势首度逆转,引起了是否会给CPI带来更大压力的担忧。业界专家对此普遍认为,我国夏粮此前连续6年丰产,基数较高,尽管今年小幅减产,但仍处于历史高位。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通胀的预期,但是不会给CPI带来很大影响。
而且,我国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和储备调控制度,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认为,国家对稻谷、小麦、玉米这三大粮食品种掌握着大量库存。尽管夏收开秤后部分地区出现了抢购潮和农民惜售现象,但此前连续6年丰收的全年粮食总产量给我国带来了充裕的库存,对于粮食价格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调控来达到供求基本平衡。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今年夏粮总产量小幅减少,但占全国夏粮产量90%以上的小麦产量仍保持继续增加势头,全国夏收小麦产量超过上年。在西南地区出现特大干旱和小麦主产区持续低温等灾害性气候下,夏粮丰收的果实依然是沉甸甸的。而夏粮在我国粮食总产量所占比重约为21%至23%,远不及秋粮所占比重,今年粮食是否出现丰收还得看秋粮这一大头。
管理好通胀预期是今年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夏粮的丰收无疑为宏观调控和稳定通胀预期减轻了很大压力。
今年以来,不断上涨的农产品价格成为了今年CPI上升和宏观调控的最大隐忧,在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不断上演涨价接力赛的时候,保持粮食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价格稳定,能从源头上抑制物价上涨,缓解通胀压力,对于下半年的宏观调控具有全局性意义。
业界人士表示,这一轮农产品涨价的特点是,多个品种散点开花,从涨幅最为离谱的大蒜、绿豆开始,在农产品中,还有花椒、辣椒,在药材中有三七和金银花。而之所以物价没有全面上涨,是因为作为百价之基的粮价处于稳定,目前涨价的农产品属于小宗商品,对通胀预期尚未构成实质性的影响。而由粮食制成的食品在CPI中占第一大权重,粮价的波动对下游消费品价格和CPI指数影响很大。因此,保持粮食价格稳定是缓解通胀压力的前提和手段。
事实上,当前通胀管理形势不容乐观,5月份CPI同比增长3.1%,已超过3%这一全年的预期目标,同时PPI也在高位运行,表明物价上升的压力加大。在这种形势下,夏粮丰收带来米袋子的饱满,为维持下游食品价格的稳定、抑制通胀压力提供了基础和空间。
不过,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产,库存充裕,但由于近年来粮食消费需求的加大,潜在的粮食安全隐患也不小。据统计,我国每年消费的谷物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近些年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至5月份,我国稻米、大豆进口量同比分别增长41.4%和12.8%;玉米、小麦分别是去年同期的8.6倍和2倍。
虽然增加进口可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但是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联动也带来了潜在的输入式通货膨胀的压力。从2008年出现国际粮荒甚至在一些国家引发粮食危机到今年国际粮价的疲软,国际粮价近几年大幅波动,也加大了国内粮食价格管理的压力。
今年以来,资源税制改革、能源价格的上升以及各省市纷纷加薪,使得很多行业要素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通胀预期有加大的趋势。显然,在这些原因造成宏观调控和通胀管理复杂性加大的形势下,粮食安全、粮价稳定紧绷之弦决不能放松。
但是,旱灾和涝灾的相继发生、极端天气的增多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的薄弱、耕地减少等刚性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凸显。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 年全国夏粮单产每公顷4489.3公斤,比上年减少20.4公斤,主要原因就是云南、贵州等受旱灾较重的省份夏粮单产下降较多,因单产下降减产粮食56万吨。同时南方的洪涝灾害也给秋粮生产带来压力。
另外,近些年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远远大于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种粮比较效益降低造成很多农民改种经济作物,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客观存在。
有业界专家认为,保持粮食丰产、稳定粮食价格,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落实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而针对当前部分产粮区农民预期小麦价格上涨而惜售的状况,需要加强价格跟踪和完善价格信息披露,最重要的是让农民掌握这些信息,对市场行情心中有数,防止粮价因炒作而大起大落,损害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