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5:52
众所周知,乳制品质量优劣的一个核心检测标准是乳蛋白含量。在1986年制定的生乳标准中,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同时,2003年的标准对菌落总数也进行了严格的限量,每毫升生乳菌落总数不超过50万。
今年3月26日,卫生部批准公布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即生乳新国标。而生乳新国标的出台,充分暴露出政府对新国标难以尽善的无奈之意。
在新国标中,乳蛋白含量由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调至 200万。
显而易见的是,与以往相比,标准非但不升,反而降低了生乳质量准入“门槛”。以致于被舆论认为是创下了25年来的“历史新低”,新国标也因此被指一夜倒退了25年。
在笔者看来,新国标的确有“失水准”之嫌。乳制品在其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都会引入不健康的因素,其中包含了环境与人为主导所致,譬如人为的添加三聚氰胺,致使蛋白质含量得到明显上升,但也给健康带来了不可弥补的伤害。若要保证其质量,不仅要注重生乳的质量,更要把控好整个生产加工的全过程。而国标也应该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前提下,对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起到约束力。
我国目前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导致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而且小规模奶牛养殖比例较高,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仅为23.1%,养殖水平低就造成了生乳菌落总数相对较高,这是业内不容争执的事实。
有因必有果,从新国标公布的内容来看,恰恰是考虑到了生乳质量普遍存低的现象。而这一看似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的新规则,保护了大量的中小规模养殖户的利益,背后却是在不停的剥夺群众的健康权。
三鹿奶粉事件给我们留下了生与死的教训,也证实了国标的制定,确实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否受损。就生乳新国标的颁布来说,成了因小失大的利益失衡和无奈的感情用事。笔者认为,新国标的颁布,尚且需要制度为其护航。并且,在每一个国标的制定公布前,还应该充分听取民众意见,诸如当下全国推行的网络问政,借鉴这一模式也未尝不可。
食品安全关乎民生、关乎群众生命健康的切身利益。基于此,任何政策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万不可心慈手软。如若不然,不仅是对政策标准的玷污,更是对群众利益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