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食品行业 > 正文

餐桌变化四部曲

2012/5/1 15:40

过花甲的李阿姨是淮南市直机关退休干部,她说:“几十年来,我的主要家务就是买菜、做饭、洗衣服。”聊起30年饭桌上的变化,她滔滔不绝。

上世纪70年代:冬天围着白菜土豆转

她说,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岁月里,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那时,居民们购买粮油,要用《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并到专门定点的门市部排队购买。由于食品、物资匮乏,供应时间仅有几天,每逢年关岁末或节假日前夕,街道上到处都是拥挤嘈杂排着长队购物的“长蛇阵”。

李阿姨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中期,家家的日子都挺紧巴。鸡蛋要用粮票换,过年才供应每户二两香油,市场上少有卖鱼和虾的,即使有大家也舍不得买。去市场上选肉,主妇们都专爱挑肥的,为的就是回家能榨点猪油改善伙食。一到冬天菜就没了,市面上常见的只有土豆、萝卜、白菜三样,其中又以大白菜为多。每年冬天我都要买很多大白菜和土豆,放在家里储存,冬天的家常菜主要就是粉丝烧白菜,炒土豆。

上世纪80年代:鸡鸭鱼肉不稀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述状况大有改善。到了上世纪80年代,副食品供应逐渐充足,市场上有时也卖些不用票证也能买的猪肉,海鲜仍很少见,几块钱一斤的虾还不是普通人家说买就能买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富裕起来的淮南人餐桌上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市场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上了货架,冬天也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蔬菜,大白菜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很多家庭开始随吃随买,冬天也不用储存大量的大白菜和土豆了。

李阿姨说,要说在吃上面有大的变化,还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时候,工资大幅上涨,市场上的鸡鸭鱼肉大量供应。“既有钱,市场上又有货,我家餐桌上的变化有了大变化,几乎每天中午都有肉。要是家里来客人了,桌子上的鸡鸭鱼肉都少不了。”

上世纪90年代:吃就要吃出健康

上世纪90年代,淮南的餐馆如雨后春笋般的一个个冒了出来。“上世纪90年代,除非是自己的亲戚,一般客人来了,我们都到餐馆去吃饭,主要图个省事。”李阿姨说。

再往后,餐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淮南可以品尝到各地的佳肴。鲍鱼、海参、鱼翅开始大量出现在人们面前,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都随处可见。

吃不愁了,吃的也多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吃出了毛病:高血压、肥胖等疾病多起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家庭主妇们开始寻找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极为重视。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李阿姨说:“那时候,我们家的餐桌上鱼肉又开始少了,蔬菜又开始多了起来,一些粗粮又开始被我端上了餐桌。”

现如今:吃是为了联络感情

现如今,吃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进入新世纪,超市在淮南大量出现,李阿姨又喜欢经常到超市里转悠了。现如今牛肉按部位卖了,肉馅要分肥瘦,鸡蛋是纯天然的,各种奶制品琳琅满目……因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方便上班族,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半成品,荤素搭配,原料都已经切好,甚至调好味配好酱料包,买回家以后炒熟即可。

李阿姨介绍说,现在她和老伴都退休了,平时吃的很简单,都是粗茶淡饭,到了节假日,儿女们都回来,她才多做几个菜,大家在一起边吃边聊,享受天伦之乐。“现在吃饭说实话也不图个‘吃’字,就为了能和亲戚朋友联络联络感情,聊聊天。”李阿姨笑着说。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