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国际资讯 > 正文

这里看不到“无码”鸡蛋—德国的食品监管体系

2012/5/1 16:42

国不仅是一个食品进口大国,也是一个食品出口大国。而提起其食品安全,德国人总是一脸自豪,他们同时执行欧盟标准和本国相关标准,对食品安全的严格管理被誉为是“建立在检查之上的检查”。此次为期 10天的食品安全考察之行,乃应歌德学院之邀。记者有幸得以一窥其食品监管体系。

小追溯码 究根问底

其实,出发之前,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多年的记者本人对德国食品安全有所耳闻,比如德国建立了覆盖“从农田(农场)到餐桌”全程的食品安全监管网。从立法、监管到企业自律、市场监督,实现监管链条各环节的分级负责,合作协调。但记者一直在好奇一个问题:现代企业何其多,产品何其多,销售范围也全球化了,对食品的监管靠什么做到严密、迅速和有效的呢?

答案之一就在一个小小代码上。

它就是追溯码,一个体现德国人历来谨慎、严谨的新标志。比如,在德国的市场上,从来看不到没有包装的鸡蛋,也看不到没有追溯码的鸡蛋。每个鸡蛋上都有生产日期,只需看每组外包装的追溯码,就知道它来自哪国、哪地和哪个饲养场。有人开玩笑说,连是哪个母鸡生产的都能落实。

肉制品也一样。在距离柏林市100公里远的维扬屠宰场,记者一行身穿消毒服,经过简要培训,穿过两道强制清洁消毒关,然后来到肉制品加工生产线。无论是庞大的机械化生产线,还是每个标准划一的产品冷藏车间,最大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干净。而且,不同的车间,不仅消毒标准不同,连温度的控制都有明显的差异,以保证肉制品在任何一个环节不变质。

同行的中国食品行业媒体的记者说,拥有现代化的食品生产和加工生产线固然重要,但保证严格消毒、一尘不染的卫生环境,保证关键生产环节的严格质量控制才是确保安全之根本。在生产线的最后环节,摆放整齐的食品箱里,工作人员边操作电脑,边向到库的一批批肉制品上打印追溯码。追溯码上生产日期、批次、质量、生产企业等信息。企业的负责人说,消费者可以在商店通过电脑查询追溯码上的信息,能明明白白地知道手中的肉肠是哪个地方哪个企业生产的,甚至动物由哪个农场饲养和提供的。一旦出了问题,就可以很迅速地从消费环节一步步往回追溯责任。从技术层面上讲,正因为有了强制的追溯码,追查问题的速度得以加快,使得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速提效。

技术固然重要,但德国联邦政府与各地政府都坚守监管之职,各级议会也不断完善相关立法,消协等非政府组织的市场监督非常苛刻细微,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些也都是整个食品安全体系不可缺少的因素。

追溯码只在德国的部分企业部分产品上实施,但监管链条上各个环节自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整个市场产生“无形中的手”的效应。记者从德国食品、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了解到,该国大多数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非常重视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包括对环境、人员的消毒、清洁以及处理废弃物的无污染化;各地政府派食品安全监督专员常驻企业,企业也派质量监督专员常驻它的供应商——农场,甚至在不惜资源去指导农户使用无生化成分的饲料,蓄养安全可靠甚至绿色的动物。

BIO签价高一筹

在各大超市,细心的你就会发现,同类同名同分量的产品,往往因为一个标签而价格迥异。这个标签就是BIO,即绿色、生态食品的标志,标签也呈绿色。而普通的食品标签,则是红色的。

KFF BIO也是德国一家有名的肉制品公司。该公司专门负责原料管理的营养学专家萨文先生介绍说,企业每年有8000万欧元的销售额,约60吨BIO肉制品。他们从动物养殖、屠宰、加工到冷藏、运输,都加强质量健康,以保证肉制品的绿色、安全和健康。为了BIO标签,他们连配种的环节都全面参与,精心试验和研发以及层层筛选。

自然,一旦上市,带有BIO标签的肉制品的价格,就要高出一筹来。通常来讲,带有绿色BIO标的至少要贵出20%到50%。据他介绍,1公斤有机肉的成本价是3欧元,甚至达到3.25欧元,而1公斤普通肉的成本价才1.7欧元。上市的BIO肉制品每公斤至少十几欧元。

测试杂志 独立抽检

我们做媒体的,出去总有一个习惯,喜欢看看当地报刊的运作。这次真巧,正好有一个专门从事食品检测的杂志要接待我们一行。不去不知道,去了才知道它们的牛气冲天。

说它牛,是因为它敢对市场上任何一种食品进行抽检,只要查出问题,这个产品甚至这个公司立即就将被淘汰出德国市场;是因为它成立十几年来,除了最初输了一场官司,剩下的每年数十起因检测食品引发的官司从没输过;是因为即使是它的广告大客户,只要检测出问题来,照登不误;是因为自己拥有了独立检测的能力,而且检测范围从食品扩大到市场所有产品,使得该杂志在德国人心中声名鹊起。只要去超市,都不得不留心包装上的评级数字。

它就叫《生物测试》,法兰克福的一个新骄傲,现在还扩大了它的队伍,衍生了众多刊物。那个夕阳慵懒的下午,稍稍潮湿闷热的空气里,品着德国人酷爱的加气矿泉水,人不禁也有些恍惚。谁也无法想到,坐在我们对面侃侃而谈的3名温文尔雅的女士,竟然是令德国无数食品厂商闻之色变的主编、编辑和工作人员。据她们介绍,这本杂志,每月固定检测十类产品,然后评级,1为最高级,5为最低级。这十类产品中,有知名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比如巧克力、啤酒等,这类是每两三年都会集中抽检一次的;而那些不太知名的种类,基本上是检测一次发布一次后不再轻易出现。

她们很自豪的就是独立公正的立场以及拥有较为庞大的检测实验室。

查“黑作坊” 政府手狠

再完备的体系,总有“害群之马”或“漏网之鱼”。德国也不例外。1995年左右爆发的羊肉丑闻、2001年发生的欧洲疯牛病危机,就严重挫伤过德国以及欧盟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羊肉就差点退出了德国市场。直到现在,羊肉的市场份额还几乎停滞不前。从此,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盟反思食品监管体系中的漏洞,逐步建立更完备的监管体系,措施之一就是严惩不合格或不达标企业,加强饲养、养殖、屠宰、加工、冷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监控。

在波茨坦州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他们长长的日常抽检表,十大项,每个项目几乎有10类抽检细目。每检查一个生产或加工企业、零售店铺,都按照表上的100余种细目——核查。比如,用专用的纸粘贴冰箱把手,密封好带回实验室查细菌;另外,调查一家啤酒企业附近的河流、植被和风向,包括附近有没有药厂、化工厂等,以免遭受不必要的环境污染等。这抽检从不提前打招呼,也不暗箱操作。每年对某个企业的抽检次数是不同的,高风险的企业被抽检的次数多,频率也高;被曝光出问题的企业被抽检的次数也相应会增加。

被抽检出问题的一些图片相当触目惊心,特别是那些餐馆,肮脏不堪的操作间、混乱不堪的杂物间等,让人仿佛置身一个又一个“黑作坊”。据2007年波茨坦州的抽检结果,有不少企业被查出问题,另外市场上20%的甜点经抽查发现不合格。

如果抽检出一家企业有较严重的问题,州监察员会怎么做?这名负责人说,首先他们会下一个处罚通知,缴纳一定惩罚性的罚款,并限期整改;其次,如果再查不合格或整改不力,他们就直接可以封杀这家企业或工厂,贴上封条直接宣告它被强制关闭。当然,类似的消息一经发布,其声誉也将一扫而光,下架的下架,索赔的索赔,这样的企业无论怎么挣扎,必然是死路一条。

食品监管 仍存问题

俗话说,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提起食品安全,无论是负责食品安全立法的联邦议会议员、外交部的官员,还是德国消协的主席,他们都承认这是一个令人人都头疼的大事。比如,在联邦议会大厦,来自绿党、基民盟等党派的议员,介绍新的食品安全法规时,有一个难题横亘在眼前:谁来牵头?现实中,多个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在监管、参与,但又造成重点区域交叉重复管理、非重点的盲区又谁都不管理的局面。在柏林,德国消协的主席女士照样向记者表达了经费来源的担忧,从理论上讲,政府说停就停。而且,尽管它发布的消费警示影响着市场和消费者,但也存在“说了不算”的尴尬状况。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