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6 14:52
据调查,1-7岁患小儿厌食症的儿童中,仅有17%的儿童是因为疾病造成的,而83%的患儿都是因为食物结构不合理、饮食习惯不良所致。
宝宝为什么总是不吃饭呢?
不吃东西为哪般
宝宝不吃奶、不吃饭,妈妈会非常担心,常常想到宝宝身体不舒服了。没错,进食情况确实能反应健康状况。但是,宝宝不吃东西的原因多种多样,表现也不尽相同,有时宝宝并不是缺乏食欲,而是进食困难。
拒食是表现,原因是关键
宝宝拒绝吃东西,妈妈要搞清楚他为什么不吃。有些宝宝是因为没有食欲,对眼前的食物很抵触,不是闭着小嘴不肯吃,就是吃进嘴里嚼一嚼又吐出来。
而有些宝宝不是这样,他看起来很想吃,但是食物一吃到嘴里,立即被吐掉,同时露出痛苦的表情或大哭。这是宝宝嘴疼引起的,想吃却吃不了。
检查宝宝的口腔
如果是上面提到的后一种情况,妈妈要检查一下宝宝的口腔,从中可能发现问题所在。宝宝的口腔内表面覆盖着一层黏膜,当口腔黏膜受到一点点损伤时,就可能被病毒、细菌或霉菌感染,引发炎症。
此时,宝宝的口腔黏膜上可以看到红肿、溃疡或水疱,食物刺激能引起或加重溃疡面的疼痛。因为嘴疼及吞咽动作受到影响,所以宝宝的口水明显增多,表现出流涎。
此外,宝宝咽喉肿痛时,吞咽食物会加重疼痛。
检查宝宝的口腔时动作要轻,尽量不触碰溃疡面,牙龈、舌下、下颚、咽喉都要检查到。
观察宝宝的全身状况
除了口腔的表现,宝宝还可能有全身反应,需要测体温,观察是否有流鼻涕、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是否有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观察越仔细、越全面,越有助于找到病因,在就医时能给医生提供更多的诊断依据。
1.兴趣激发食欲
宝宝好奇心重,妈妈可以想些有趣的方法来提高宝宝吃饭的兴趣,像是将食物拟人化,编些故事情节;或是将食物制作成孩子喜欢的动物图案、卡通人物造型,保管孩子胃口大开。
2.改变就餐环境
宝宝吃东西时,也应像听故事一样,不能分散注意力,因为吃饭时,大脑主要工作是支配好肠胃,把血液集中到胃肠道,加强胃肠道氧和营养的供给,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因此爸爸妈妈应该改掉让宝宝一边吃一边玩玩具,或是追着喂的情况。这样不但影响消化,也会让宝宝食不知味,失去了进食的乐趣,也丧失了与家人共同进餐的情感交流机会。
3.喂食的时间要掌握
尽量做到吃饭的时间,全家人能一同坐在餐桌上用餐的习惯,并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宝宝,如果宝宝不吃完餐盘的食物,等下饿了,不会给他任何的零食,久而久之,宝宝一定会养成定时、定量的习惯。
在对待这件事,家庭各成员思想要保持统一,不能有丝毫松动,要不就前功尽弃。通常宝宝用餐时间大约在30分钟左右即可。
如果发现宝宝开始玩食物,或是出现了不想进食的表情,说明他已经吃饱了,这时候妈妈就可以把食物收走了。
4.营造愉快的用餐气氛
首先避免把用餐时间变成父母训话或挑剔的时间。妈妈们不妨在餐厅里摆上一些鲜花,铺上色彩温馨的有动物图案的桌布,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舒适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孩子愉快用餐。
可以也让宝宝参一脚,选一套漂亮的餐具,看到饭菜盛在自己亲手挑选的餐具里,宝宝也许会爱鸟及屋,对食物产生兴趣。
5.加强户外活动
如果宝宝胃口不好,可以试着在餐前1小时进行户外活动:一起到公园散散步,跑跑跳跳,户外活动能令小孩放松,同时适当的运动又会促进儿童体内的新陈代谢,会有助于刺激他的骨头生长,户外活动的同时,晒太阳可以吸收维生素D,更好地帮助他长高。一般运动后宝宝的饥饿感来了,吃起饭也会格外香。要注意的是,不要急着给他(她)吃含糖量高的饮料食品。
6.树立榜样效应
宝宝学习力强,爸妈可以视情况来评估,例如上市场买菜、帮忙提回家、一起清洗蔬果、一起煮饭等行为,让宝宝不但有参与感,进而更喜爱吃饭。
让宝宝在厨房里帮忙做菜,不时地赞扬他,不要心疼一些小的浪费,相对于帮助宝宝养成吃饭的好习惯,来说可算毛毛小雨。如果爸妈本身的饮食习惯就不正常,或者常常随便以零食裹腹,自然没有理由去要求孩子遵守定时吃饭的习惯。有些家长喜欢边吃饭边小酌,或是抽烟,一方面延长了吃饭时间,影响小孩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因此,做榜样还要从家长做起。
7.平衡吃与玩关系
“肚子饿了,便想吃饭”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果孩子的肚子真的很饿了,就不会有不肯吃饭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玩心非常大,一旦有一点不饿就要玩,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引导孩子并帮助孩子安排好玩与吃的关系,去同事亲戚家串串门,让孩子们一起吃饭也是好的,宝宝之间很容易互相影响,饭桌上要善于调动宝宝的情绪,鼓励宝宝互相学习好的吃饭习惯。
小编总结:小儿进食父母不能过多干涉,更不能强迫孩子进食。在餐桌上要力求为孩子创造一个安详、和睦的家庭气氛。另外,尽量让孩子与大人共餐,这样可以提高小儿进餐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