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美食厨房

美食厨房 食疗食补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美食厨房 > 饮食文化 > 正文

探源清明节日的双重性格

2012/2/8 15:38

提到清明节,人们常常会想到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等。一面是春光明媚,一面是烟火歌哭,清明节可谓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节日。其实,这是因为现代清明节由古代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和上巳加上清明这一节气融合演化而来的,在风俗习惯上已将前两种节日的内容吸收并存。

要说清明节的起源,首先就要提到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至少在西汉就已形成。最初,节日日期及时长都不定,后来逐渐固定在冬至后105天或106天,也有说法是在清明前两天。最初寒食节持续一个月,后来逐渐变为三天,其间禁火,要吃冷食。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历史上主要有三种观点:

首先是禁火说,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来自于周代就有的禁火制度。隋代杜公瞻在注《荆楚岁时记》时说:“《周礼·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这一看法多为后世研究者所认同,但对于周代为什么要在仲春修火禁则各持己见。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星宿崇拜说。“季春将出火也”,“火”就是大火星。许多学者认为“禁火”的习俗是出于人们对大火星的崇拜。

这种说法乍看似乎有道理,但是为了避让大火星,老百姓不能生火做饭长达一月,又在乍暖还寒的气候中,未免不合情理。而且,周代虽有禁火之制,禁的却不是炊用之火,而是冶炼之火。

其次是改火说,源于古人的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古人认为,火是有生命的事物,一年四季不能用同一个火种,火用久了就要熄灭,需要重新取火。在换火仪式中,新火与旧火不能相见,要先熄灭旧火,再迎接新火。

最早提出寒食节应起源于“改火”习俗的是唐代李涪,他在《刊误》的“火”条中谈道:“《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燧。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后。既曰就新,即去其旧。今人持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

近代学者多从此说,有学者更是从世界其他地区寻找到了类似的“改火制度”,并且力证“改火制度”便是中国寒食节的起源。但就算改火确实需要新火不能与旧火相见,是否需要三五天甚至一个月那么久的时间?改火是不是就一定有寒食的必要?而其他民族的民俗中也有许多改火的习惯,但是都没有提到寒食。不仅如此,改火是古礼,是在全国性范围实施的,然而到了汉代关于寒食的记载,却都出自于山西太原地区;另外,改火仪式是官方主持进行的礼制,不是民间私设,而自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期间,寒食习俗曾多次遭到官方禁止。这都让人对“寒食节起源于古代的改火习俗”一说,充满了怀疑。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